“學習型組織” 最初的構想來源于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的佛睿斯特教授。佛睿斯特40年代發明了隨機存取記憶體(RAM),而使電腦走上高速發展時代。50年代他應邀到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管理學的新課題。1956年,佛睿斯特以他在自動控制中所學到的信息反饋原理研究通用電氣公司的存貨問題,取得了驚人的發現。從此他致力于研究企業內部各種資訊與決策所形成的互動結構究竟是如何影響各項活動的、并回過頭來影響決策本身。
他研究起伏變化的形態從而開發了系統動力學。佛睿斯特覺察到系統動力學對于全人類的重要性。原來人類社會的大部分問題都是處在這種動態系統中,只是思考的方式與工具不當,以致無法有效地處理這類問題。也就是說,在面對動態性復雜問題時,人類常有“學習智障”。“學習型組織”最初是他在1965年寫的一篇文章“一種新型的公司設計”中提出的。他運用系統動力學的原理,非常具體地構想出未來企業的思想組織形態層次扁平化、組織資訊化、系統開放化,逐漸由從屬關系轉向工作伙伴關系,不斷學習,不斷重新調整結構關系。
就學習型組織的建設、發展而言,目前國際上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學習型組織是以P.M.Senge為首的“美國組織學習學會(SOL)”及其發展的“國際組織學習網絡組織” 。
1991年,為了培養公司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研究如何建立學習型組織,組織學習中心(The Center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成立。中心建立的最初目的是通過系統思考、改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來提高員工的學習能力。在幾年之內,中心迅速發展。到了1995年,有19個合作伙伴加入進來,包括艾默科公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克萊斯勒汽車集團、聯邦快遞、福特汽車公司、惠普、國際商用機器公司、英特爾公司、朗訊技術公司、太平洋貝爾、殼牌石油公司和德克薩斯儀器公司等。許多公司都進行了各種各樣的關于學習型組織的實驗。通過這些實驗,他們在整個團隊中充分挖掘了員工的學習能力,創建了學習型組織的基礎設施,改變了領導階層的思想和行動方式,并且在內部成立了學習委員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公司中的上千名員工都參與了學習型組織的實驗。他們漸漸發現這種形式多樣的學習型組織的目標和行動與現有的任何組織都不相符。他們也意識到自己并沒有建立關于學習的任何理論和模式。實際上,隨著實驗取得了越來越多的利益和更大的進步,這種矛盾變得更加尖銳。需要不斷完善、提高適應能力。
學習型組織是最富活力的新型組織模式,學習型組織是一種思想境界、工作心態、工作觀轉變的過程。與傳統組織追求目標效率存在一定區別,研究解決問題是學習型組織的基本觀念。在學習型組織中全體成員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參與發展決策,每個人投入到研究解決組織面臨的問題工作中,使組織能夠不斷地涌入活力。
90年代中期前后學習型組織傳入國內。2001年5月15日,江澤民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高峰會議上提出了“構筑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的號召;其后,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創建學習型組織的熱潮,涌現出了一批有特色、有影響力的典型實踐,如寶鋼等;學習型組織在國內受到了來自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和行業協會組織等的廣泛關注,相關精神也被寫入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決議等文件;2003年底由全國總工會、中央文明辦、國資委、發改委等十部委聯合發起的“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 活動,使學習型組織在中國的實踐進一步走向深入,導入學習型組織理論的組織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和實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在深入分析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后,又進一步強調了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緊迫性。
在社會轉型、管理跨越和中華民族面臨又一次巨大騰飛的關鍵時期,各類組織和機構都渴望通過創建學習型組織實現管理提升、競爭力提升、創新創效力提升。
同時,各類組織尚需理清一些創建學習型組織的關鍵問題:
1、學習型組織為什么會成為各界公認的“21世紀企業管理的最佳模式”?
2、如何才能真正實效地導入創建學習型組織的實踐?
3、創建學習型組織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4、創建學習型組織的具有哪些實際可操作性的工具和手段?
5、如何有效規避創建學習型組織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誤區?
6、如何區分有學習的組織與學習型組織建設。
7、如何通過對創建學習型組織的評價,實現組織的持續改進、持續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文章來源《責任落地路線圖》 王蠡,由“明德經綸大學”整理編輯,文章代表作者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